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张广明——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让群众享受高质量文化盛宴

3月下旬,市政协组织文化新闻界部分委员赴南通海门、苏州张家港、南京江宁,围绕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题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三地均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数字文化利用等方面大胆创新、亮点纷呈,成效明显。所到之处,我们耳闻目睹了各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成果,为我市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结合对我市实地走访,比较我市实际情况,现就持续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文化盛宴作出思考如下:

一、主要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我市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着力构建设施先进、分布均匀、产品丰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市图书馆、博物馆、王昆大剧院、城市书房等一系列文化设施,定位标准高、功能齐全、理念先进、特色明显,不断满足和丰富了广大市民文化需求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全市所有镇综合文化站设立了文化馆分馆和图书馆分馆,市镇三馆一站覆盖率100%,实现了馆际上下联动,城乡文化共建共享、共同发展态势。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多彩。送戏下乡、幸福小广场演出、王昆大剧院周周演等文化惠民演出和·读主题沙龙、流动博物馆”“剧目演出季、主题书法美术展等特色开放活动,让百姓便捷享受家门口文化大餐,不断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可以说近年来前所未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步伐加快,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也明显提高,但对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标准化、均等化要求和先进地区经验做法,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诸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合力不强,一些场所和设施缺少统筹和统一规划,条块分割明显,建成的公共文化资源难以发挥综合效益;公共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多元化投入体系尚未形成,政府有限的资金难以满足公共文化快速建设的需要,文化发展总体上滞后经济发展,一些基础设施标准不高,部分文化服务场馆低线达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人口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仍然不高,乡村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重建轻管,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专业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市级层面缺少专业人才,带动辐射能力较弱,基层文化队伍人员不齐、素质不高现象较为普遍,文化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青年文艺人才偏少,文艺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呈青黄不接之势等等。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高度,指明了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前进方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亦是全力构建东台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一个极为重要板块。为此建议:

(一)切实提高重视程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于实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发展经济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城市最美的风景。建议市、镇两级层面按照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坚持均衡发展理念,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共同发展。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规范实用的细化标准,在实现规模化的基础上,使文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达到最优状态;在服务内容上引导群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满足他们自办文化的精神需求;深度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生态旅游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民俗文化、开展乡土气息浓厚的群众文化活动;拓展书香东台建设,增强文化惠民的渗透力,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

(三)加大多元投入力度,完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强化政府投入保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和水平;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机制,通过委托和招投标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增加资金预算,保障支持专业文艺协会发展壮大。

(四)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注重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当引进艺术创作、专业编导、声乐舞蹈、文博考古、非遗保护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对镇文化服务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抓好现有文化队伍素质的提升;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才的作用,催生基层文化新动力;鼓励引导具有相应技能和专长的文化志愿者、文化能人投入志愿服务联动。

五、注重机制创新探索,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议加快整合我市文化、旅游、医疗、体育、康养等资源,打通文体场馆、旅游景区、基层服务中心文化资源,提供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丰富文化产品,传承优秀文化;以特色街区建设为契机,合理布局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深入推进数字化进程,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