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黄子沐——凝聚乡村振兴精气神 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 加快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放在显要位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近期参加了关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的考察调研,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了一定认识,认为做好基层公共文化工作主要与几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背靠有力的组织体系。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出只有构建强大的组织架构,才能调动市镇村通力协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层各级积极参与,接力棒接得好,方能十年磨一剑二是依托过硬的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阵地,只有配备相对完备的设施与环境,才能真正让群众分享文化果实。三是创树特色的文化品牌。多地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大胆设想引经据典、拿来我用,将特色变示范、普通变典型,比如常州做足江南水乡文化文章,编排出的《半山亭传奇》享誉全省。四是配备高质的工作队伍。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离不开基层文化队伍和专业管理人员。苏州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培训机制,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极大提高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乡风文明要一起抓。近年来,我市着力构建设施先进、分布均衡、产品丰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区域均等、群众均等,14个镇、351个村居(社区)全部建成达标的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指导建设20多个乡村文化礼堂、390幸福小广场111座旅游厕所,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社一特的文化品牌,群众文化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市城乡、区域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依然有需要提升的空间,存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还不合理、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文化服务效能不够高等问题。建议围绕惠民、便利、示范、专业做文章,统筹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软件一起抓,不断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加快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坚持惠民性为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惠民是第一要务。只有站在基层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能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推进公共文化嵌入性服务,依托好戏连台文化品牌,在春季庙会、农民丰收节等时间节点开展特色活动,将乡村生活场景融入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水平。如,宝应县将送戏下乡、融入农民风采节,以经典的快板宣讲惠民政策,弘扬文明新风。滨海县文广旅局走出去+请进来,推动各镇区艺术团交流互动,邀请靖江、如东等县市开展巡回演出,为基层群众送上高质量、接地气儿的一台好戏,做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视听盛宴。

二、坚持便利性为主,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文化工作十六字方针,资源共享是基础。只有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从老百姓的实际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打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议围绕六必有、六须有要求,加快整改提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幸福小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配强数字化、网络化功能,设立电子互动屏幕、新建乡村戏台、微型图书馆、非遗传习所等硬件,进一步打牢群众文化活动基础。同时,适当延长公共文化场所开放时间,满足不同类别群众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化需求。

三、坚持示范性为新,创建基层公共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最终是要服务广大群众的,如何让特色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是每个文化工作者需要考量的课题。建议充分挖掘东台特色,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一社一特文化品牌,阶段性推出一批地方品牌和精品力作。如,编排融入董永传说东台发绣等特色主题剧目,以绘声绘色的短剧或现场展演的形式走进基层群众;将黄海林工精神等东台本土感人事迹改编为短小精炼快板,形式上更加脍炙人口,引起基层群众的共鸣。

四、坚持专业性为优,保障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也日趋增强,需要一批专业性队伍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高质运转。建议根据基层现实需求,组织我市基层工作人员赴南京、无锡、扬州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提升镇村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同时,依托黄海明珠名校优生人才引进计划,制定专门的人才引进政策,多种形式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公共文化表演型、服务型、管理型人才,建立一支优秀、专业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队伍,真正夯实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