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几乎都在布局低空经济,低空经济领域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我们可以依据自身特点,从小切 口发力,发挥东台“农业强市”“医疗高地”优势,东台有 203万亩耕地,农业资源丰富,农业规模足以支撑农业低空作业集群采集足够数据;市人民医院牵头的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低空航线已经构建完成,药品、检验样品的运输网络初具规模; 同时,沿海地区的风电运维、生态保护、渔业监测、 海上急救等应用场景也具有挖掘价值。深耕具体应用场景, 将分散的区域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是东台低空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
一、构建“全域贯通” 的低空数据底座
建立农业、医疗、制造等核心数据库。农业植保数据库,整合全市架植保无人机年作业积累的多光谱影像、土壤墒情、病虫害识别数据,形成良田的“数字孪生图谱”,可精准定位弱苗区域、氮素缺乏地块等田块级生产痛点;医疗物流数据库,汇聚市人民医院 8 条低空航线的药品配送时效、温湿度监控、极端天气配送数据,构建“30 分钟急救圈”动态模型,实时优化 14 个镇街的药品配送优先级;装备制造数据 库,采集联合飞机东台基地无人机生产线的电机转速、电池 能耗、抗风稳飞算法参数等 108 项实时数据,支撑吨级无人 机产品持续优化(企业构建,部分共享)
将分散的场景数据转化为系统性资产同时进行融合探索。跨域数据融合,实时关联农业病虫害爆发区域与无人机产能分布;风险动态预警,接入气象部门定时更新的风速、降雨数据,结合无人机历史事故模型, 自动标注全市 176 平方公里临时空域内的高风险区域;资源精准调度,打通医疗急救需求与无人机负载状态数据,实现血样、疫苗等特种物资“需求一键响应、航线智能规划”。
二、建立脱敏共享、 安全可控的数据对接机制
市级层面牵头,明确“ 三类数据”流通规则。基础数据共享,共享低空气象、农业病虫害影像等 5 类脱敏数据,同时吸引相关科技企业挖掘数据价值。核心数据互认,企业与高校共享的无人机性能数据、医疗运输特征数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 ,促成核心算法联合攻关。安全底线守护,划定空域坐标、患者信息等敏感数据“黑匣子”,相关系统通过国家信息安全三级等保认证,确保数据流通“零风险”。
同时,搭建“ 线上+ 线下”的高效对接平台,构建“东台低空数据通”协同体系。企业可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数据应用需求(如“提升沿海无人机抗盐雾能力”),高校团队及数据处理企业在线响应并完成初步方案的供需匹配。市级部门线下定期召开“数据协同会”,聚焦农业数据格式不统一、 医疗数据接口不兼容等实操问题,解决跨领域数据对接难题。
三、激活数据价值 ,探索应用场景深化实施路径
低空数据的价值实现需要“场景落地、产业协同、模式创新”三轮驱动。建议以“数据要素 ×低空应用”为突破 口, 重点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农业数据深度应用工程。打造“ 空天地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将植保无人机采集的作物生长数据与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数据融合,构建“东台农业大脑”决策平台。实现从病虫害预警到变量施肥的闭环管理。 试点“ 无人机+区块链”溯源体系,通过低空影像记录水稻 育秧、大田管理全过程,生成每块田地的数字身份证,助推“东台大米” 区域品牌溢价提升 30% 。二是医疗数据协同创新工程。构建“低空医疗生命通道”智能调度系统,基于历史急救数据训练 AI 模型,实现急救物资配送路径动态优化。 当沿海地区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时,无人机可自动选择最优航线,将溶栓药物送达时间缩短至 12 分钟。开发“低空药械共享平台”,打通14 个镇卫生院药品库存数据,运用需求预测算法指导无人机精准补货,使基层医疗机构常用药短缺率从 17%降至5%以下。三是沿海数据立体开发工程。建立“风电 运维数字孪生体”,整合无人机巡检的叶片损伤数据、海上 浮标监测的盐雾浓度数据,生成风机寿命预测模型,降低运 维成本。研发“低空生态监测矩阵”,参照珠海“海岛无人 机物流+"模式” ,在条子泥湿地创新“ 生态数据银行” 。通 过采集无人机巡检的候鸟迁徙、潮汐变化等数据,开发碳汇 监测、生态补偿等衍生服务,吸引企业购买数据服务,助力“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效能提升。
数据要素正在重塑低空经济的发展逻辑。东台虽非传统 航空强市,但凭借深厚的应用场景积淀和敢为人先的改革魄 力,完全有能力走出一条“ 以特制胜、以数赋能” 的新路。当每一块农田的墒情数据都转化为增产密码, 当每一架无人机的飞行轨迹都编织成生命网络, 当每一阵海风的数据波动都预示着绿色能源的未来,我们就真正实现了“低空有高度、 数据有温度、发展有质量” 。建议设置专班推进机制,力争三年内培育 3 家省级低空数据服务龙头企业,建成全国农业低空大数据中心,打造“用数据飞出新质生产力"的县域典范”。让我们共同开启低空经济的“数字罗盘” ,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中,标注属于东台的崭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