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推进生态小流域治理 持续改善农村水环境

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  放等问题导致小流域生态功能退化。高标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  集中连片治理,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农村水环境、 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路径,对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人  居环境质量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市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取  得积极进展,但传统治理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性、复合型  污染问题。目前,我市生态清洁小流域覆盖率达 30%,距离目标  仍有一定差距。

一、小流域基本情况

我市属于生态宜居型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小流域治理主要 围绕河道及支流两岸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结合水域岸线系统整治,采取“减用水、截污水、净尾水、 调活水、复美水”等措施,系统推进小流域治理,提升农村河道 自我净化能力,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

我市按行政区域划定小流域 80 个,其中 75 个位于乡镇范围 内。目前已建成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 5 个,其中,舍港小流域作为平原地区治理典范,正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另有 18 个小流域已达到生态清洁标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筹规划有待加强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传统治理理念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对 政策理解不够深入,仍局限于河道疏浚治理思维,导致规划设计 系统性不足。区域规划间衔接不够紧密,未能与乡村振兴、产业 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需要根据水土流失治 理、产业发展、村庄整治等实际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系统 化建设模式。

2.生态治理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治理工作仍存在过度依赖工程措施现象,对生态系统自 然恢复能力的重视不足,部分工程措施破坏了河道自然形态和生  态功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生态问题。水生态环境治理应  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理理念,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  复杂性,采用综合治理、系统修复的方法提升流域生态服务功能。

3.长效管护机制亟待完善

生态清洁小流域资源要素全,牵涉行业部门多,现行多头管 理模式难以形成统筹管护合力。部分乡镇过度依赖第三方管护, 其中河道管护面广量大,三方考量成本,导致管护积极性不高; 村自行管护模式存在措施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村民河道保护意识较弱,耕翻种植、乱堆乱放乱排等问题反复发生,河道管护 难以常态化达标。

4. 污染防控难度大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 网覆盖率低,部分处理设施因运维不足闲置或运行异常 ,出现污 水直排,农村地区部分小型工业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废水、 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各类污染物,通过 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水体,对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

三、 工作建议

1.健全协同联动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组织体系,统筹  自然资源、水务、生态环境等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规  划衔接,明确建设目标和资金渠道,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 各负其责、成果共享”原则,集中连片推进,提升生态清洁小流  域覆盖率。

2.践行生态发展理念

绿色生态治理理念是破解环境治理的关键,治理需要结合我 市水网特点,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推进河 道生态化改造,避免过度硬化河道,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植物 护岸、石笼网护岸)恢复河道自然状态,增加水体流动性和自净 能力;在河道周边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种植适宜的水生植物,增强生物多样性,构建“ 河道、湿地、植被”复合生态系统。

3.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针对当前的模式,建设科学符合农村水环境治理机制,同时 推动相关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推行“政府+企业+”多元管护 模式,条件允许的乡镇可设置公益性岗位或引入专业队伍。强化 河长制责任落实,加强对第三方管护的督查考核,提高第三方河 道管护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投入提升管护机械化水平,优化管 护方式方法, 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机械化利用率。

4.强化污染源头防控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引导农民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完善农村生  活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加强对  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通过宣传教育、 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让农民了解农村面源污染的  危害,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