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坚持绿色发展 创新治理模式 全面改善农村河道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开展农村水环境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进农民群众福祉的关键举措。农村河道三分在建、七分在管,结合基层实践与治理经验,我就做好农村水环境治理提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政治站位,构建责任明晰的治理体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由镇区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工作专班,将河道管护纳入镇村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年度水质提升目标与治理清单,形成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 的责任闭环。二是细化网格包保 推行镇、村、组三级网格包保责任制,划定巡河责任区,每 日巡查重点河段,确保河道问题及时发现、限期整改,推动管护责任落实到 最后一公里 。三是压实主体责任,水务部门以 清面 重点,常态化清理河面垃圾、水生杂草;环保部门严格 禁排 管控,严查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行为;农业部门强化防污 措施,推广绿色施肥技术,建立秸秆收储体系,从源头切断污染入河链条,形成部门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治理模式,打造科技赋能的管护模式。利用数字治理模式,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一是技术赋能精准监管,运用无人机航拍开展地毯式巡查,重点识别河岸垃圾堆放、水体颜色异常等隐蔽问题,实现从人工粗放巡查向科技精准监管的转变。二是智能监测自动预警,在重点河段布设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pH值、氨氮含量等指标,一旦发现水质异常自动预警,为科学治污提供数据支撑,提升治理的针对性与时效性。三是闭环管理限时整改,建立发现问题交办任务跟踪督办销号反馈 全流程管理机制,对黑臭水体、违建占滩等突出问题实行挂牌督办, 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主体,通过 回头看 确保问题不反弹,推动河道管护从被动应对 主动防治 转型。

三、凝聚共治合力, 完善多元参与的长效机制。 建政府、群众、社会协同发力的治理生态,推动治理效能持续释放。一是拓宽多元宣传渠道,通过村级微信群、公众号、公告栏等载体 常态化开展水环境保护政策宣传,组织碧水保卫战主题宣讲进村庄、进学校,提升群众对水环境治理的知晓度,引导村民树立 河道管护人人有责 的意识。二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探索设立民间河长”“河道观察员公益岗位,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河道巡查,对污染行为进行监督举报,将水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三是引导社会力量协同,鼓励本土企业、商会参与河道生态修复,引入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共同守护 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的生态底色。


【字体: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