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沿海经济区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持续发展以生态旅游产业为先导的大健康产业,初步呈现产城融合、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大健康三产业态方面,主要有生态旅游产业和健康运动产业。生态旅游方面依托黄海森林公园、条子泥湿地公园等景区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吃住行、游购娱功能齐全。健康运动方面主要发展森林马拉松、湿地马拉松、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足球、轮滑等项目,东台沿海现有适宜举办马拉松赛事的道路140多公里,可举办各类全马、半马。大健康二产业态方面,主要形成以浩瑞甜菊糖、海升现代农业、桂格燕麦片等企业为龙头的健康食品产业,年销售达10亿元;以中粮肉食、万力生物为龙头的健康肉食产业,年销售达25亿元;以海天水产、华大鳗鱼、光亚水产、赐百年生物等企业为龙头的健康水产产业,年销售达5亿元,以及健康农产品加工、医疗器具用品生产等。大健康一产业态方面,重点是三仓农业示范园、弶港甜叶菊、沿海海产品、新街苗木、省属农场等,是盐城市乃至全省农业产业最有影响力的地区之一。
在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但还存在:新落户重大产业项目偏少,发展后劲明显受到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偏低;条子泥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融合度不高,景区缺少重大功能项目,生态价值需进一步挖掘;康养项目未能按预期推进到位。
市委十五届四次全会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力构建“九个新格局”,为新阶段招商引资吹响了动员令。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创新思路方法,以更大力度、更强举措、更活机制招商引资,以项目聚集更多优势资源厚植大健康、大旅游产业优势、创新优势、竞争优势,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东台提供有力支撑。建议:
锚定产业定位,精准把握主攻方向。一是聚焦产业定位,提升招商质效。依托我市已经形成的大健康、旅游业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盯紧大健康、大旅游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方向和投资动态,引进实施一批构建上下游匹配的完整产业链,对产业提升具有明显拉动力的补链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全力打造“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全力构建产业能级跃升新格局。二是聚焦招大引强,锁定重点地区。以“三区”为主战场,10个市级招商局为主力军,长三角、珠三角为主攻区域,强化接轨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生态圈,坚持以休闲康养为特色的绿色产业定位,着力招引新能源、大健康、生态旅游等特色行业领军企业在我市布局生产基地。全力跟踪上海康养基地项目,在引进高端旅游康养项目上力求重大进展,并在吸引科创资源上寻求突破。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行业50强等“三五”类大健康类头部企业,瞄准行业各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强化“一对一”、定制化服务,积极开展敲门招商、专业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集全市之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大项目流动、向产业链集聚,实现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速形成具有东台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
优化招商方式,不断拓宽招商渠道。一是高位对接,领导带头招商。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负责人做到“四个亲自”,即重要招商方案亲自制定、重要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问题亲自协调推动。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产业链集群。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开展专业化招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企业间的互补、联动关系,引进项目上下游延伸、企业关联配套的产业项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对企业抱团发展、产业转移趋势明显的地区,组织开展驻点招商和小规模精准招商推介活动,储备一批优质信息,签约落地一批优质项目。三是资源共享,打破区划限制。倡导“不求所在、但求有功”的招商大格局,积极促进全市土地、技术、管理等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区划限制,开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全市范围内形成重大产业项目集中、集聚和集约发展一盘棋的格局。
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一是配强招商力量,打造优秀招商队伍。选配“务实落实、敢为善为”型优秀干部充实到招商队伍中,定岗位、定目标、定责任,全部脱产招商、专职招商。对招商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打造一支精干高效专业招商队伍,向招商一线倾斜晋升、奖励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包括企业)和个人给予重奖,让“以项目论英雄”成为普遍的价值认同。二是聚力优化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牢固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和“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抓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落实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审批、用地优先供给、资金优先统筹、问题优先解决、人才优先调配等机制,在用地指标、能耗总量、环境容量、政策扶持给予重点倾斜,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强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资运营保障。健全帮办服务会办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落得下、留得住、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