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台市委员会 | 返回首页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您现在的位置:东台市政协>>建言献策

王国华——激发“生”的意愿 解决“育”的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在全国各地存在婚育人口生育意愿普遍不高、出生人口持续走低、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加快建立积极有力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通过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育意愿迫在眉睫,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应对生育意愿下降、婚育人口外流等现实,在医疗卫生、人才引进、教育抚育、购房租房、税收社保等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依托区位优势,用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持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来东工作生活、成家立业;比如针对二孩、三孩家庭,出台了更加优惠的购房补贴和信贷政策,对契税等方面予以财政补贴。市教育局围绕“幼有优育”,统筹全市公办幼儿园资源,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托班,为辖区内23周岁幼儿提供优质普惠的托育服务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释放了部分婚育人口的生育潜能。但受三年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老龄化日益加速和少子化持续加剧相互交织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据卫健部门数据统计,2021年全市出生人口2751人,其中二孩1164人、三孩150人,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总数47.46%2022年全市出生人口2400人,其中二孩935人、三孩146人,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总数45.04%2023年全市出生人口2107人,创下近年来新低,其中二孩796人、三孩99人,二孩及以上占出生人口总数42.5%

二、问题和不足

针对我市近年来出生人口不断走低的现实,前期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等形式,发现我市在生育政策支持和措施落实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是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调查资料显示,一些地区将政策投入聚焦于二孩和三孩家庭的奖励支持,一孩生育作为保持和提升总体生育水平的“基本盘”,反而被忽视。我市政策措施同样存在这方面的欠缺。这几年新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均接近或超过40%,也从侧面说明一孩生育数量堪忧。在“愿意生”和“继续生”之间,前者很显然更是前提性和基础性因素。

二是教育养育生育等成本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家庭子女教育、养育、生育的投入占到很大份额,不少家庭支出占比达到30%以上。而随着年轻人婚育观、消费观发生根本性转变,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服装、高端月子中心、优质托育服务等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也在显现增加。这些逐年趋高的成本也已成为婚育家庭“甜蜜的负担”。

三是生育文化观念随社会发展发生嬗变。受到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加之95后、00后等婚育人口接受的教育程度和现实影响,传统的“养儿防老”等生育观念受到冲击。这部分婚育人口中普遍存在不婚不育、只婚不育等思潮,认为结婚是给自己找麻烦,增加负担,大多不愿结婚或选择晚婚晚育以及不育。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提出如下四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持续完善更加积极的生育支持政策。围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比如,在托育服务方面,可探索推进发放托育消费券,为二孩、三孩家庭免费提供托育服务,也可参照上海模式为婴幼儿家庭提供12次免费托育服务和科学育儿指导。比如,在生育奖励方面,可对二孩、三孩家庭一次性发放奖励资金,或逐月发放奖励资金,直至3周岁等。又比如,可探索推进学前教育免费教育,实行学前一年或三年免费教育,或建立财政负担为主、家庭社会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等等。

二是加快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在就业、保障等方面,政府可以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彰显生育友好型城市的鲜明导向。在企业用工方面,可通过对生育率高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降低企业因招录女性职工在休产假和育儿假期间增加的用人成本。在医疗健康和婴幼儿照护领域,持续推进公办托育机构建设,落实“一站式”孕婴服务等措施,降低家庭在怀孕、围产、生养、照护等方面的实际成本。在家庭育儿方面,紧密围绕《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贯,深化家庭、社会、学校(幼儿园)、社区村居、所在单位多方协同,增加男性尽职育儿的比重,推动男女双方共同育儿,打破“丧偶式”育儿的固有观念。

三是充分发挥教育的支持协调作用。除探索免费提供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外,教育部门在降低群众教育成本方面仍有挖潜空间。一要完善招生制度。有效满足家长“长幼随学”的意愿,比如两个同学段的孩子可以进同一所学校;一孩升入初中,二孩、三孩可以跨施教区进入初中附近的小学;一孩升入高中,二孩、三孩可以选择该高中附近的初中或小学入学,尽最大可能方便家长照看和接送。二要提升教育服务。深化“双减”改革,丰富课后服务,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为年轻教师和客籍教师搭建交友交流平台,既能“留住人”,更能“安好家”。三要加强家校沟通。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积极开展各类亲子活动,向家长宣传我市生育支持政策利好,让家长和家庭打消生育的后顾之忧。

四是造浓良好的生育文化氛围。针对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的现实,卫健、民政、妇联、融媒体中心等部门单位要牵头协同各镇区,从生育政策宣传、生育措施落实以及婚恋交友、移风易俗等各个方面着手,加大立体式、高频次、广覆盖宣传。各镇区、各部门以及团市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可通过搭建婚恋交友平台、加大生育政策支持等多种途径,加大对辖区居民、单位职工等群体的宣传教育,努力从根本上扭转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局面,共同营造支持生育、促进生育、适龄婚育、优生优育的良好氛围。


【字体: 【打印文章】